与“学校文化”相连的另一个概念是“学校特色”,并从今天如火如荼的“创特”(创建特色学校)来看,前者只是后者的铺垫。我理解的学校特色,其实就是给人的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是与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所在社区密切相关的。学校特色与文化的建立、联结、发展,贵在持之以恒,贵在一以贯之。
可遗憾的是,我们许许多多学校将学生人人掌握某种乐器、或者人人都掌握书法,或者某一门武术作为一种“学校特色”来追求——显然是偷换了“特色”与“特长”的概念:即将学生“特长”等同于“特色”。将学校特色理解为每个人都会一种乐器,人人都会写书法,人人都会某一项技能,从严格意义上讲是违背人发展的规律的。人人都去弹钢琴,其实这是一种不尊重个体发展的行为。所谓的“特色”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手”,有些人会说,他应该去演讲;有些人会写,他应该去书法;有些人会跳,他应该跳舞;有些人会吹拉弹唱。
对此,刘良华老师有个建议:不要为了“特色”追求特色,而要追求真理。如果校长对整个教育的走向都没弄明白,就一下子钻到一个胡同里去了,不是好事。第二个建议是先追求真理,再追求特色,校长要在找对方向的基础上,再寻找一个突破口。第三个建设是先有一个特色,然后再发展差异。不要向外界吹嘘你的学校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个特色,而应当告诉别人你这特色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来的。
数年前,我在二甲中学践行“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时,就坚持主张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入手,从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动开始的,并且,这一“不忘初心”的态度一直持续到我离开那里为止。比如,“改造厕所”是我拉开学校文化建设序幕的第一章。这向全校领导和老师传递了一个信息:对生命的关爱应该从最基本的需要开始;也向全体同学传递了另一个信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从厕所开始养成。教育学者许锡良在《南通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印象记》中这样记录,“好的教育要从厕所开始,这是日本人一贯的教育理念。日本甚至开设厕所文化研究所,专门负责厕所设计的研究工作。没想到二甲中学也是如此。二甲中学拥有一流的厕所,不仅干净,而且还有所谓的厕所文化,在你不经意抬头之间,能够看到墙上挂着的幽默画,这些幽默画常常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与学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间受到提醒,受到熏陶。”
体验,是帮助学生理解规则、养成良好行为的可靠途径,对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比如举办“体育器材超市”,开展“三个一”活动。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自我约束的规则意识。我们在操场的边上设置了一个带防雨棚的“货架”,将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排放在上面,学生在上课和午休之外的时间可以随时到“货架”上自行拿取喜欢的器材去运动,运动结束了,再自觉地放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