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的现状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于1932年提出,他把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正式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一种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由高校提出。之后,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对“校园文化”的概念作出界定。1986年,沈辉发表第一篇讨论校园文化的论文《校园文化浅析》,稍后又发表《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从而引发了有关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兴趣。此后,全国各地对校园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已逐步形成。曾任中宣部教育局副局长的梁为揖,首次提出“在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迫切需要加强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校园文化建设从中小学抓起,才能充分发挥它在培育一代新人中的作用。”2006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注意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却缺乏特色与活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必须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使全体师生员工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呼吸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但是,不少学校看起来布局合理,格调也幽雅,起到了净化、绿化、美化的作用,却缺少特点;其二,没有实行动态管理,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等一成不变,学生对其熟视无睹,布置成了一种摆设。其三,教室布置整齐划一,墙面整洁干净,感觉不到生命的流动,放弃了学生个性生成的主要阵地,丧失了开展实践活动的多样舞台。
2.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但内涵不深,成效不大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少学校的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却是以应付上级的有关活动为目的,组织不够科学严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说教型的偏多,没有体现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多内容特点,没有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角度出发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3.缺乏完善的制度和人文关怀
当前,中小学校师生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些人特别是主管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事情,与学校其他部门如行政、后勤等部门没有什么关系。
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执行的严肃性不强,使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其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但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队伍不够广泛和强大。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物质的,是有形的校园建设,包括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环境美化等。一是校风建设,包括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作风、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等,是精神的,是无形的。当前,在中小学校普遍重校园建设,轻校风建设。如在建设目标上,把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请专家去设计校门,装饰花坛,装修会议室等;而学生行为规范的建设则降为次要目标,对校风、班风建设的要求不具体。如果说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躯壳,那么校风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校风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校风不正,再美的校园也会失去它的光彩。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片面认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根本原因。
5.对校园文化生活的潜课程作用认识不足
现在,不少中小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仅仅是只花钱而不产生效益的事情。事实上,校园文化潜课程的内容,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影响。校园里几乎到处都是潜课程,如,校园里的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内容,都是潜课程的教材。有些学校只注意宣传表彰那些学习上的精英,宣传的初衷是激励在校生去努力学习,但是由于宣传上的片面性,很容易让学生想到考不上大学就不光彩,客观上起着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明确指导思想,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深层地研究本校实际,动态地构建校园文化脉络,提升、规范校园文化,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的一件大事。
建设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以“人文、协作、创新、实践”的学校精神为指导进行。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必将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而培养并输送出能适应时代发展,能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能积极推进、引导社会发展的学生个体,就要注重“四育人”(教书、管理、服务、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倡“博爱”,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严谨规范的运行轨道中,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2.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所以,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
3.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切合各地实际,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形式主义。
5.重视校园整体环境建设
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要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营造出良好成长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作用。环境设计要充分体现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使每一个环境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6.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7.重视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
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基础教育研究者及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一定要调整思路,更新观念,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尽快出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及实际指导意义的比较完善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评估体系及实践模式。
文章版权已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艺馨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网址:http://www.shifanxiao.com.cn/)
公司服务项目有:
文化走廊设计
校史馆设计 文化浮雕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亭廊设计 校园雕塑设计 特色专用教室设计 校园大门设计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