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校园文化,是学校视野可以达到的自然环境与物质建筑集成的文化形态,其表现的方式是审美的物质状态,其内涵则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的灵魂,因此是人化的第二自然之态。例如:建筑场馆的气派寄寓的是精神的品位,历史遗迹绁承的是文化的诉求,亭台馆榭表现的是文化的逸兴雅趣,花草树木折射的是人文情怀,墙壁文化诉说的是思想的情感,而这一切都是静态校园文化昭示的人文价值取向。这其中,育人的功能呈现出强烈而独特的潜在性,人文价值取向渗透着审美的艺术情怀,中,感受着建筑之美,遐想着艺术的未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文化熏陶陶冶着人文之美,体会着校园文化的温馨;享受着园林之美,徜徉在人与生态的和谐之中;体验着教育之美,体会着提升生命质量的人性高尚,以此形成学生崇德瀹智弥新尚美的精神气象。
静态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功能是“化人”。对于其“人化”的本质, 马克思和诸多教育文化学者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对于“化人”的功能,古今 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也多有论及。孟母为教子三迁择邻,是对其理 念的具体实践,“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俗语则是对其理念的形象说明。静 态文化是无声的歌,是无言的诗,其育人功能具有独特的渗透性、潜在性和 感染性,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不能替代或企及的。它对人的教育不是靠主观的 灌输,不是靠人为的导引,不是靠外力的压迫,而是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 者,使其不知不觉地自愿地接受,使其赏心悦目,在情感深处心甘情愿地接受 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学校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为了表达教育精神的灵魂再造,是为了体现社会发展性的方向引领,这其中,无论是雕梁画栋还是绿树花墙,无论是墙壁说话还是花草歌唱,都是为了表达与来者对话的功能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向上的人文气象。它总是在激荡的风雨中披上时代的风采,它总是在社会发展中曲抄i地反映教育的社会理想,人们看到的是环境的优美,体会到的却是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凝结着科学的智慧,放射着创造的火花。在校内的自然景物中~总是浸透着劳动者酌汗水和创造性的智慧,总是反映着一定的科学知识水平。在这里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正是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并受到科学的启迪,引起神奇的向往,点燃创造性的火花。
更重要的是,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发崇高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美是我们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隋感和信念端正。”他还说: “你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自然环境既是一种物质环境,也是一种精神环境,它对人们的思想、品格、道德的形成有~种神奇的影响魔力a诗人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们说“江南多才子,燕赵多壮士”,正是对这种影响魔力的高度概括。
有一位加拿大学者曾说过: “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学生的学习绝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能够获得成绩的。”目前,学校的环境文化尤其是静态文化的建设,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学校都在把努力建设“绿色校园”、 “生态校园”、 “花园式学校”作为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营造师生员工精神家园的基本要素构成。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静态文化的缺位问题。具体地说,一缺意识,有的学校,只重知识育人,不讲环境“化人”,对静态文化的构建表现出一种漠视,缺乏自觉的构建意识;二缺办法,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一种对静态文化的热情,然而却不知沿着什么思路去构建,有钱不知怎么花;三缺效果,有的学校虽然投了不少资,费了不少力,但却差强人意,事倍功半;四缺力度,一些贫困地区缺乏对学校构建静态文化的支持力度,有
的学校虽有宏伟蓝图,无奈“囊中羞涩”,只能“望洋兴叹”,加之缺乏创新精神和文化意识,有的贫困校对静态文化的构建持有疑虑而缺少开拓的勇气;五缺利用,有的学校,尽管自然环境甚佳、人文价值凸显,但少开掘利用,造成了静态文化资源的浪费。以上情况说明,对于静态校园文化的构建,职业校长不仅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迫切性,还要懂得其科学牲。
静态校园文化的构建,实质上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对美的创设和利用。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根据美在本质上的这一主客观的辩证关系,在校内环境自然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主体与客体,心灵美与自然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