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围绕“一个核心”(以“诗文化”传承作为起点,以“诗文化”建设为归宿),以“两项内容”(“诗词楹联语文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开发)为重点,通过“三个协同”(教科院所与高中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立足“四个阵地”( 诗意校园、诗意课堂、诗意学科、诗意社区),按照五个程序(学习新课标、确立新目标、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构建新模式)进行实践,初步探索了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规律,探索了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推广的方法、途径与对策,研究提出并在部分班级试行了“诗词楹联”的校本语文课程。使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鲜明的诗意特色;使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学水平、文学活动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有诗联文化特色意识、有实施条件、有运行机制、有文学活动能力的校园文化气场初步形成;将诗词楹联文化活动与学校语文教育融为一体,使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探索增强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
一、研究背景。
1.课题提出的缘由
(1)诗词楹联文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载体。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趋势。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的一翼,文化的建设需要文学的支持。诗词楹联文学活动短小精悍,是校园文化的生动载体,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诗联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大课堂”活动,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走进诗词楹联,学生的谈吐会因着词句而优雅,学生的举止会因着词句而端庄。吟诗作对,优秀的民族精神将在他们血脉中流淌,民族文化智慧将支撑他们人格的脊梁。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2)诗词楹联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
以诗言志,著述引诗,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以来已三千余年,中国文学的长河,以诗歌为主流,“中国小说、戏剧的出现不仅远远地落后于诗歌,而且它们都有一种向诗歌靠拢的倾向,或者说有一种诗化的倾向” 。民族精神,民族智慧都是以诗的意味、诗的情趣、诗的力量……去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灵魂。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传统诗教资源,是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既要向精品的传统文化延伸,又要向优秀的社区文化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课标“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新课程使命:充分发挥诗教的审美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诗歌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诗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3)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是语文新课程教育的有效实践形式。
课程改革,资源意识,把语文课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视野,成为语文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中,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限定场所,只是提供一种时空。因此,校园诗词楹联文学活动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改革的样式。况且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开展校园诗词楹联文学活动,也就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活动。因此,校园诗词楹联文学活动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语文教育丰富多样内涵与形式,是语文新课程教育的有效实践形式。校园诗联文学活动,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从语文课程的边缘已经卓然走进语文课程的行列,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一种途径和依托。
(4)文学社团活动是实践“校园诗词楹联文学大课堂”的最佳途径。
文学社团,语文教育,是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的双翼。怀乡中学有良好的诗联教学传统,一园诗花滋甘露,千树联果报春晖。自我校周炎华老师诗联“自留地”种出“样板田”以来,学校从2003年就办起了“乡韵”文学社诗词楹联创作培训班,迄今培训班已开设了七届,有300余名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传统诗词楹联的欣赏与创作,有不少学生不仅初步学会了创作,还在校内外报刊公开发表了数百首诗词楹联作品。近4年来,我校学生在《对联》杂志上发表楹联作品近200副。我校把文学社建设工作与学校的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聘请诗人联家为文学社开展系列诗联讲座。中华诗社副会长熊东熬、省诗协副会长付家芬、省楹协常务副会长鲁晓川曾来校讲座,章台诗社、县楹联协会的专家也先后多次来校作诗联创作辅导。我校搭建“校园诗联文学大课堂”操练平台,取得了教研与诗联创作双丰收。
(5)校园诗词楹联文学繁荣和研究不足的矛盾
诗词进校,联渗课堂,已经成为当下校园文化和语文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诗教活动已由民间诗词组织的倡导、某些学校的自发行为逐步进入到了“民间推动,学校主动,政府主导”的新阶段。与当前校园诗教较为繁荣相比,对校园诗联文学现象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目前能零星看到为数不多的小论文。这些论文大多不成系统,篇幅短,属于经验总结,理论普适性不强。况且,校园诗词楹联文化建设毕竟不等同于校园诗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著作,开展校园诗教的学校也还没有从文化建设层面对诗教工作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因此,我们研究该课题是一种基于我们学校实际的探索性尝试,需要在专家的指导和不断的摸索中逐步成长。
(6)课题研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申请立项本课题,最接近课堂教学实际,具有校本性,属于学校、教师、学生最近发展区范畴;目的是探索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规律,探索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推广的方法、途径与对策,将诗词楹联文学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和语文教育融为一体,使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探索增强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
2.课题研究意义
(1)加强审美和陶情,丰富、深化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文精神;加强诗思开发,促进学生左右大脑的和谐发展,完善思维结构,发展语文智力。
诗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教育,其功效最大化的关键在审美和陶情。充分利用诗词楹联的爱国主义主旋律,宣泄和传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能够弥补我国当代青年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和民族精神家园意识迷惘的不足。由于诗教以诗词楹联艺术为载体,通过鉴赏、吟诵和创作等手段能使人直观形象、潜移默化地领悟诗义、诗旨等精神内含,因而诗教在作用机制和效果上除了调动记忆力、激活智能以外,还具备发展形象思维、开拓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改善思维品质、启智毓灵的特点。
(2)加强诗意言说,养成典雅语感,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诗词楹联,用诗性语言描述世界,呈现事物的本质意义,让人在典雅的世界中得以存在,同时采取“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的方式,力求以意境动人、辞情感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力求科学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个性与普遍性、知性分析与体验感受实现最大可能的融合、统一。诗词楹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典雅的语言形式,教师的诗意语言、或者是一个诗意的暗示都会为学生的生命走廊打开一扇看到人生美丽风景的窗户,教师的任何一点诗意,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种,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典雅语感共同成长的过程。
(3)加强文学社团建设,促进文学活动丰富多彩,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文学社团活动是一种校园文化,是一种特长教育,又是一种“希望文学”。以诗词楹联为沟通媒介,联络兴趣和气质相近地人群,形成一定地群体或组织,将有相同追求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的凝聚作用,既便于诗教的前几项作用得到体现,更便于扩大诗教的影响,吸引和团结更多的师生,其影响力自会有辐射和强化效应,有利于整个校园的团结与和谐。
(4)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诗词修养与文化品位,培养一批具有浓厚的诗意色彩,勇于进行教学研究的新型骨干教师;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开创校园文学新局面,繁荣校园文化,最终提高学生素质。
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中国历来就重视诗词的教化作用,诗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优良传统,盛世兴诗教是我国自古以来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现象。 诗教的兴盛、文化的发展一是要求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经济作基础;二是人民大众的需求,人民既有温饱需求、物质需求,更有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盛世兴诗教满足了人们这种内在的、原发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迅猛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包括中华诗词及其诗教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华诗词学会及所属诗教学会成立、《中华诗词》创办、《中华诗词发展纲要》贯彻实施,一批有识之士大力提倡诗教,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开展了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活动,因此诗词社团如雨后春笋,诗词队伍迅速扩大,各种诗词研讨、竞赛活动蓬勃兴起。校园诗教在杨叔子院士等的倡导下,也由点到面迅速开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又一波盛世兴诗教的典型范例。
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推进校园诗教工作,全国有近百所学校成为校园诗歌教育实践基地,取得了预期的成绩。近年来,中小学加强诗教的大环境又有了极大的改善,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华诗词正在复兴。诗教活动目前已由民间诗词组织的倡导、某些学校的自发行为逐步进入到了“民间推动,学校主动,政府主导”的新阶段。
2008.3.27《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国语[2008]1号)隆重出台。以如此高级别的政府文件组织实施以传统节日为主题、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全国性诗词诵读与创作活动是自1905年9月废除科举考试以来的百年中华文化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举。在广大诗教工作者的心中,其里程式的意义在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必须进入校园诗教是提到教育行政当局面前的紧迫任务;这必将引起中国语文教育的重大改革;这也对当代诗词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关注“精品工程”的同时,必须给作为精品工程基础的诗教以更大重视。
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华诗词及其诗教工作在中小学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由于人才观、质量观的局限,有些学校自觉不自觉地把诗教排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之外,认为开展诗教活动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把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对立起来,使学校的诗教活动开展得不够广泛和深入;二是有些中小学还存在“盲区”“半盲区”,未能很好地将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上教学日程;三是存在弘扬传统诗词是否是“复古”等糊涂、错误的认识,致使有的学校不敢大胆开展这方面活动等。因此,在中小学还需要像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进一步提高对弘扬中华诗词、开展诗教活动深远意义的认识。
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关于校园诗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少学者做过一些初步工作,尽管刘士林的“中国诗性文化”论和杨叔子院士的“绿色教育观”奠定了当代诗教的文化学基石,但是理论研究还没有超越性质和功能的宏观(当代中华诗教的性质和功能及实现诗教功能的内因根据)、基础(中华诗教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当代大诗教观及诗、教和谐观)层面,诗词文化学、诗词美学、诗词艺术学、诗词教育学、诗词心理学、诗词教学论等都是有待进一步开拓、探索的领域,并以之为基础对传统诗教进行深入的批判再认识;“五四”以来对包括诗教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全盘批倒的过激做法更有再否定之必要。与当前校园诗教较为繁荣相比,对校园诗联文学现象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目前能零星看到为数不多的小论文。这些论文大多不成系统,篇幅短,属于经验总结,理论普适性不强。
校园诗教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在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上做点具体而微的工作:以传统诗教的“属对”为切入点指导楹联创作、诗歌创作,在校园诗词文学活动中总结出一系列诗意语文的教学策略,从而把校园诗教上升到校园诗歌文化建设层面,探寻建设诗意语文课程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课题概念的界定。
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辟一扇天窗,观赏文学的星光;借一种样式,描绘人生的朝阳;建一支队伍,呵护青春的梦想;办一本刊物,扮靓校园的形象;开一个课程,拓展语文的课堂。添一道风景,创建校园文化特色。
(1)澄清开展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会影响文化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是“复古”等糊涂、错误的认识,把诗词楹联校本语文课程自觉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和语文教学计划之内,普及诗联知识,把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协调起来,使学校的诗教活动能够开展得广泛和深入。
(2)关注学生母语文化的涵养,突出校园诗词楹联活动的文化性,使之成为不局限于和不拘泥于文学的文化活动。培养我们民族的精神,保存他们审美的意蕴。也即培养能够诗意的感受生活、深刻的理解生活、热情的拥抱生活、勇敢的创造生活的人。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诗词楹联校园文学纳入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范畴,并且还要与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等其他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洙泗上,弦歌地”的大气候,起到种德养心,潜移默化,强中固本的大教育作用。
(4)培养出一支诗联教师队伍和一批科研骨干,研究出一系列有相当质量和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专著、论文及优秀案例等)。
(5)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开创校园诗词楹联文学新局面,使诗联文学活动达到有组织、有活动、有阵地、有刊物的“四有”要求,繁荣校园文化,最终提高学生素质。
概念界定:
(1)诗词楹联
是指古体诗词及对联,主要是指律诗、绝句与对联。
(2)校园诗词楹联文化建设
以诗词楹联为内容,以农村高中为阵地,采用大小课堂相结合,以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网站建设、系列讲座、文学活动等多渠道的方式,将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传承“厚德博学,怀乡报国”的乡情文化,净化、绿化、美化、诗化校园环境,提供学生诗词楹联的发表园地,达到建设诗意特色校园文化的目标。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学校目标:
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诗意着力点,在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诗意文化标识,建设不可复制的特色诗意校园。
2.教师目标:
成就一支诗文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享受诗意的人生,成为诗意的教育者,促进诗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改革。
3.课程目标:
收集经典诗词楹联和编写诗词楹联读本,各汇集成册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及教学范本,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充实。
4.学科目标:
探索学生“诗意”语感形成的途径、方法及评价。张扬诗意言说的魅力,构建“诗意语文课堂”模式,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增强中华民族子孙对汉语的认同感、亲近感。
5.学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保存他们的审美意韵,激发他们在诗词楹联校园文学活动的参与欲与成功欲。
研究内容:
1、开展校园诗词楹联活动的研究
(1)开展校园诗词楹联读写的活动(吟诵、创作)包括诗词楹联文学社团活动。
(2)开发地方诗词楹联文化资源的活动。
①走近容城的文化名人,感受家乡深厚的人文积淀;
②走进容城的旅游名胜,感受家乡秀美的自然风光;
③了解容城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人情;
④搜集容城的土特名产,感受家乡丰富的物产经济。
(3)开展诗词楹联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区、社会调查、文学采风等。
2.开展校园诗词楹联教学的研究。
(1)培养诗意师生。
(2)阅读诗词楹联。
(3) 鉴赏诗词诗联。
(4)辅导校园诗联创作。
(5)建构诗意课堂。
3.进行校园诗词楹联理论的研究
(1)经验总结(2)专题论文(3)子课题研究(4)借鉴理论对校园诗联现象进行一些理论阐释。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交待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不仅是简单的介绍教育科学的几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怎样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实践应用性等方面的特点,主要采取:行动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综述等。
1.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面向校园诗歌文化建设,扎根于语文大小课团,校园诗词楹联文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教材内容的限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活动。根据活动内容不同点可以采用不同活动教学模式设计操作方式与步骤,从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到学校大型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研究过程包括“方案、活动、指导和反思”四个环节,研究者既有分工协作,又有经验分享,理论碰撞,这种强调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研究就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行动研究”。
2.调查研究法:在课题实验中,不断地收集有关数据来分析研究对象的状况、实验的效度、因果关系和规律。需要运用调查法对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验进行有效的导航与调控。
3.个案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为了需要选择一些特殊个案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来预测、验证实验的效果,分析个案情况的本质和总的发展趋势,为调整、完善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事实材料和科学依据。
4.叙事研究法:为了加强合作交流,及时总结实验的经验与教训并推广第一线老师的成果,我们倡导教师用叙事的方式,把语文的教育过程变成研究过程,善于反思,勤于总结。这是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
5.文献综述法:搜集与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出有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调查或者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全面正确地掌握校园诗联文化建设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辨别、选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二)研究手段
1.构建诗联校园,熏陶诗意文化。
(1)创设校园诗意氛围:诗联上墙,诗意飘香。
为了给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诗词楹联人文环境,怀乡中学在南门口西侧修建了百米诗墙,并在主体教学楼内设立了怀乡诗词楹联展厅。在学校前后门都悬挂了楹联,在教室内外墙壁上、校园的围墙上都挂起了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诗词楹联图版;并且学校每年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春联,将获奖楹联书写装贴于每栋大楼的醒目处,使学生在浓厚的诗词氛围中感受中华诗词。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怀乡校园特别制作了诗教牌,设置于适当的公共场所,既起到了长久的教育作用,又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2)打造诗意教师团队:提供诗意必读书目;建设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融合社会智力资源,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与观摩、研讨活动;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教师博客等现代平台,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3)培育诗意素养,孕育诗意气质。
开展“校园诗联文学活动”经典工程,多纬度、全方位孕育诗意气质、提升师生诗意素养。
读书引路:教师开列诗意素养书目,落实读书活动,夯实诗意素养;班级开设小小读书角;在“五一” “十一”“艺术节”,开放学校阅览室。
活动保障:(1)每日两个一:每日安排5-10分钟作为“读诗时间”,每日午间播放名诗联欣赏。(2)每周两个一:每周一次校园广播站诗歌朗诵会,每周一次的“古诗词背诵擂台赛”。(3)每期两个一:每期一次师生诗歌朗诵赛,师生诗联作品展示。
(4)纳入语文课程体系 ,列入校本课程计划。
制定并实施校园诗词楹联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
以诗词楹联阅读、鉴赏、诵读和创作为主,安排1 5名课题实验教师深入到学校班级传授诗词基础知识,并确定2-3个班作为重点班;依托文学社团,开设“校园诗联文学大课堂”。学校诗联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景是“八有”,即:有组织(创建办与诗联社),有教师,有教材,有课程,有经费,有活动,有标志(诗墙、诗联特色景点),有成果(社刊与发表作品)。
2.雕琢诗联课堂,栖息诗意田园。
深化“诗联校园”的文化创建,使常态走向诗意语文课堂特色。
(1)营造情场、启迪诗思。
语言创设。充分运用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精心设计充满诗情和生命的活力导语,融合人文关怀提示语,浸润着诗情画意过渡语,散文化、诗歌化的教师用语,使融融情意在语言的“抒情”“煽情”中激荡、共生。
媒体创设。选准切入点,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在音乐的渲染、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激荡和性情的陶冶中创设特定的意境和诗意的对话场景,生成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引发学生诗情。
美读创设。“潜心会文本,涵咏滋味长。”要求朗读时物我两忘,“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等美读,读出画面,读出想象,读出韵味,用情感悟诗意的真谛。由声情并茂朗读的声音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感动与震颤,形成读者与文本的感应,自我与作者的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
想象创设。引诗入文,移情体验。想象推波助澜(重组表象,完形想象、再现想象、关联想象、造境想象、补充想象,移情想象等),文本“留白”层层打开,诵读提炼环环相扣,情意相生。
(2 )挖掘并呈现文本的诗意点
挖掘原则:“近、小、实、亲”。所谓“近”,就是选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小”,就是“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从小诗做起”;“实”,就是“讲述真实情形,抒发真情实感”;“亲”,就是“亲切融洽,可亲可信,亲身践行”。
挖掘角度: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诗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文本诗性意蕴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诗性文化意趣。
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呈现文本的诗意点。
(3)涵咏吟味,感悟诗意
多重对话。对话策略:“以心观物,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的物象”、“以物观心,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意象”、“心与物化,与生活对话,把握文本的心象”。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不断创生新的“自我”,捕捉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在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中,在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生态课堂中,张扬个性,感悟诗情。
(4)自主创作、形成诗语
写诗创设。拓展延伸,写诗达意。学生情感涌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最美丽的抒发情感的语言在最美好的情感宣泄的舞台喷薄而出。
3.规范课题管理,生成诗意特色。
(1)成立课题核心研究小组:以教研组长为核心,负责研究方案制定、研究任务的分配和调整、撰写中期研究报告等。同时课题组设立办公室,专人负责,上通下达,会议记录,成果收集。
(2)为确保本课题真研实做,促使各成员不走过场,各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实施研究;老师们结合自己所教教材和所在年级进行诗联专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分学期收入个人档案袋,由核心小组存档。
(3)采取多种形式了解研究进展情况。一是利用周二教研活动时间,对各备课组诗联文学课堂情况和活动情况进行汇总,总结经验、督促进度、提出问题、探讨方法;二是发挥备课组长的作用,经常联系该组成员交流探讨研究体会。
(4)语文课堂是诗联文学的主阵地,让课堂见证诗意的存在,许多实验教师都精心雕琢自己的诗联特色课堂。实践研究中,各实验教师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彭素君老师“让课堂见证诗意”,找出语文课程的“诗性因子”,以改文为诗,以文属对为着眼点,以写促读,以读养写,取得可喜成效;邓志超老师“古诗词鉴赏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多维开拓生成渠道、以积淀夯实生成的鉴赏基础、以互动实现生成的鉴赏操作,课堂教学实效有较大提高;李玉莲老师“将属对引入课堂”,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练习,随机性、对抗性非常强,教学内容出现围绕文本广泛发散的状态,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训练了师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
四、研究结果、结论及分析。
经过二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理论层面的收获
1.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了课题内涵。
“农村高中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内涵,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主要应包含下列几层含义。
(1)“农村高中”这一界定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农村高中不同于城市高中,一方面在办学条件、学校实力、内外环境、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生源质量等硬实力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其二是农村高中不同于农村的初中和小学。农村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农村初中、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有相同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异相对的一面。
(2)“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更进了一步。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其他建设诸如学校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等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既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对独立的一面。
(3)诗词楹联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诗词楹联文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较好切入点;学校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校园诗词楹联文学的积极展开,搞好校园诗联文学建设是构建诗意文化校园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构建诗意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意校园的应有之义;校园诗联文学与学校文化相互渗透,一个学校的诗联文学气氛,对于学校的诗意文化氛围有很大影响;最高的文化素质体现为文学素质,诗意的校园一定是文化的校园,一定是校园文化建设搞得非常好的校园。
2.丰富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诗化研究的内涵。
阅读教学诗化研究,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认为诗化就是把诗词楹联这种独特的文化载体,融于阅读课堂教学之中,增加阅读教学的情趣和韵味,这是以诗词楹联来武装我们的课堂,是一种形式上的诗化。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觉得阅读教学的诗化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内容。遵“诗教”传统,循“格律”规范,是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的结果,语文就应该站在语文学习本体论的高度,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我们完全可以以改文为诗以文属对为着眼点,直入中国诗歌文学艺术的核心,从而占据文学艺术的审美主位,并在艺术形式与内容交汇的语言模糊之处,寻找现代语文学习的诗性因子,以写促读,以读养写,读写相益,切实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是本质上的诗化,或叫阅读教学的诗意化。形式和本质的融合,我们实践着一个诗意流彩的阅读教学过程。
3.构建了高中语文诗联文学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校园诗联文学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诗人联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本身),研究如何将校园诗联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之中,吸纳整合各方面关于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融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艺术(美育)、人文教育等于校园诗联文学活动之中,面对学生年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即根据目标、内容的不同,构思生动的富有诗联文学色彩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一种理想的具有全息思维的大语文教育模式——构建模式,而又超越模式。
诗意语文是把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完善,人格提升个性解放作为终极追求的一种语文;是一种注重教学过程美感,审美性,趣味性的语文;是一种在语文实践中实现语文人文追求的语文。把学生当成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认为形象是语文存在的主要方式,主张用用感性的方式来教语文,用感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认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是开放式的,主张最大程度的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搭建语文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构建自己的语文世界。这些是诗意语文的基本理念。诗意语文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有充沛的激情,有高超的诗联教学智慧,开放的语文视野,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实践和实现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
4.形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实践策略。
(1)建设诗联校园,熏陶诗意文化。
(2)雕琢诗联课堂,栖息诗意田园。
(3)规范课题管理,生成诗意特色。
诗联语文实践课的三类课型:学科拓展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诗联语文实践课的“三结合原则”:第一,随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生活无处不语文,将语文诗联实践活动随时随地开展起来,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几十分钟。操作过程,包括两方面: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宏观指导、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具体操作。这两方面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实践活动得以扎实有效的开展。第二、趣味性与竞赛性相结合。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第三,开放性与序列性相结合。既强调微观上的开放性,又把握宏观上的序列性,才会使实践活动真正体现活力,切实发挥效力。
诗联文学课堂特征:“四有”“六性”。
“四有”:教师有准备,挟带诗联进课堂;课前有预备,诵背诗词成常态;课中有渗透,巧借诗联促阅读;课后有创作,激扬文字百花艳。
“六性”:主体性(自主的课堂)、实践性(生活的课堂)、 开放性(审美的课堂)、 探究性(研究的课堂)、生成性(互动的课堂)、整体性(序列的课堂)
诗联课堂实践一般模式:营造情场、启迪诗思—体验过程、感受诗情—品味生活、感悟诗意—自主创作、形成诗语。
(二)实践层面的收获
1、培养了诗意师生
我校将诗词楹联教育和校园文学活动作为切入口,锐意探索,积极实践,提升当代农村高中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的诗教活动起源于2003年的文学社诗词楹联创作培训班,迄今培训班已开设了七届,有300余名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传统诗词楹联的欣赏与创作,有不少学生不仅初步学会了创作,还在校内外报刊公开发表了数百首诗词楹联作品。近4年来,我校学生在《对联》杂志上发表楹联作品近200副。其中刘海泉同学获得一等奖,曾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李娟同学获二等奖,徐映霞、陈媛媛获三等奖;缪鸿威今年参加了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我校学生在《章台诗词》发表近20篇诗词作品。2008年6月,湖南省协授予我校省级 “诗教先进单位”,2008年7月,怀乡中学被中国楹联评为全国楹联教学先进单位,周炎华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佳楹联教学优秀教师。
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探索、实验“诗意师生”的培养机制。围绕课题实验,提供师生必读书目,开展富有实效性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倡导教师写诗词楹联,把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富有诗意的事情记载下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促进师生感动、感谢、感恩,不断总结经验,超越自我,回报社会。探索教科院所与高中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协同研究的合作机制,架设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
二、营造了诗意校园
研究并实践诗词楹联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着力探究结合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建设诗意校园。学校十分注重诗意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共有诗墙、石刻、橱窗等诗词文化景观十多处;已建成书画作品展览厅,新建了72米诗词文化墙,建设不可复制的特色校园,形成诗意场。
建立“诗词楹联文库”,提供师生必读书系列,并组织相关校园文学活动;有计划地、分年级开展诗联文学活动:“驿路松风”人文之旅,“唱响青春”诗词吟诵比赛,“欢度元宵”诗词楹联灯谜会,“沱水流觞”名家诗联书画笔会等等。这些系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润物无声,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和接受,已经成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特色中的优秀品牌。
三、建构了诗意课堂
探索并实践运用诗词楹联激发诗兴、涵养诗情、积淀诗语的基本规律并从教学设计、课内外指导、专题研究、多媒体的使用、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四、开发了语文教学新资源
2008年1月,我校编印校本教材《高中生古典诗词曲联鉴赏》高一、高二读本。周炎华老师编写的《诗词楹联教学动态》、还有已经付梓的《对联欣赏与写作》教材以及《诗词楹联成长册》,并将部分实验教师原生态的诗意课堂、教师教育叙事、师生诗教活动资料物质化,制作成相关音像资料。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任务,由本课题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遴选一批适合农村高中学生的必读、需读、可读诗词楹联作品。
我校已经建设好怀乡中学网站。为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诗词楹联论坛”等网站,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打下了硬件基础。融合社会智力资源,近年来,我们还请到湖南师大的鲁小川教授、华容章台诗社、楹联协会的专家来校送课,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与观摩、研讨活动。
五、建设了诗意学科
㈠构建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网络。
1、 成立了诗词楹联校本语文课程领导小组。
2、 成立了课程工作小组。
㈡加强了校本培训,强化了教师诗词楹联校本课程的意识。
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凸显课程特色效果。通过宣传、校园建设、展示活动,各类教育活动的渗透,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进一步形成办学特色。
㈣设立了语文课程校本建设专项资金,奖励成绩显著的师生。
㈤研究了课程设置、课时计划。
㈥开始了校本诗词楹联教材建设。
㈤拟定了课程评价。
1、随堂评价。
2、问卷评价。
3、成果展示评价。
开始研究和探讨诗意语文、诗意德育等学科诗教的实践经验。
六、建设了诗意社区
㈠构建了一个社团。我校的“乡韵”文学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组织制度和活动规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交流的平台和竞技的擂台。“乡韵”文学社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十佳百优社团”及“全国优秀社团”。
㈡打开了一个局面。在校园内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学氛围,使语文教育、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对文学的关注、喜爱程度显著提高。提升了师生的文化品位,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
㈢形成了“双向介入”的管理模式。
把文学社建设工作与学校的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让有文学社参与的活动“特色更明显”,“品位更高档”。文学社的跨班级跨年级组织方式与学校日常的年级、班级组织形式是一对矛盾,根据高学生活动的特点,我们让学校的日常组织形式介入文学社的管理中,大大地增强文学社的管理效能。
㈣打磨了三个亮点。每学期完成了三期文学社社刊的编印工作,产生了一批有一定质量的诗词楹联文学作品,推出了一批有质量的文学社区活动案例。
——社员作品:近4年来,我校学生在《对联》杂志上发表楹联作品近200副。其中刘海泉同学获得一等奖,曾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李娟同学获二等奖,徐映霞、陈媛媛获三等奖;缪鸿威今年参加了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我校学生在《章台诗词》发表近20篇诗词作品。
——优秀课例:
丁 丽、贺偃军执教的诗联文学比武课先后获得岳阳市“金鹗杯”语文高中组大赛一等奖。
——品牌活动:“驿路松风”人文之旅,“唱响青春”诗词吟诵比赛,“欢度元宵”诗词楹联灯谜会,“沱水流觞”名家诗联书画笔会等等。
㈤打造了一条主线。建成了一个结构稳定、设计古朴的校园文学社网站。
结论及分析:
通过开展诗词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课题实验,实验证明运用诗联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与成功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挖掘了诗词中的德育因素,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外,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诗作质量得以提高,学生有了成就感,把兴趣转移到写诗作词和努力学习上,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主动性有明显增强,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和一种奋发进取的蓬勃精神,为形成良好的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吟诵和创作诗词,语言更美了,表达能力增强了,它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爱好,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行为举止也更文明了。
1.学生在开展校园诗联文学活动中,培养了诗意的兴趣,激发了学习了动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表1 二0一0年上学期高二学生诗词教育调查统计表(%)
类 别 |
人数 |
兴 趣 | 动 机 | 理 想 | ||||
有积极稳定的兴趣 | 基本无兴趣 | 学习动机明确 | 学习动机不明确不正确 | 有远大理想 | 无志向 | |||
高 二 |
实验前 | 200 | 57 | 43 | 55 | 50 | 45 | 55 |
实验后 | 200 | 96 | 4 | 98 | 2 | 95 | 5 |
类 别 |
人数 |
道德感 | 美感 | |||||||
自尊心、荣誉感、责任感 | 人道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 | 有较正确的审美标准 | 无正确的审美标准 | |||||||
强 | 一般 | 不强 | 强 | 一般 | 不强 | |||||
高 一 |
实验前 | 300 | 30 | 55 | 15 | 25 | 40 | 35 | 65 | 35 |
实验后 | 300 | 85 | 13 | 2 | 83 | 25 | 2 | 95 | 5 | |
高 二 |
实验前 | 500 | 30 | 50 | 20 | 20 | 40 | 40 | 50 | 50 |
实验后 | 500 | 65 | 30 | 5 | 70 | 25 | 5 | 90 | 10 |
类 别 思 维 |
实验前 | 实验后 | P | 差异性 | |||||
N | X | S | N | X | S | ||||
形象 思维 |
联想 | 300 | 95.0 | 4.50 | 300 | 85.8 | 9.9 | 0.01 | 显著 |
想象 |
300 | 96.5 | 4.10 | 300 | 87.8 | 7.8 | 0.01 | 显著 | |
抽象思维 | 300 | 93.0 | 3.50 | 300 | 85.8 | 6.7 | 0.01 | 显著 | |
创造性思维 | 300 | 97.0 | 4.10 | 300 | 90.6 | 6.8 | 0.01 | 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