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规划和建设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先进性原则。我们的大学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社会 进步,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正如***同志 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大学理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那么大学 文化阵地建设也理应符合营造代表先进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要 求,符合先进性原则。
从形式上讲,文化阵地的设施建设要先进,要与时俱进。在过去一个时期,黑板报曾是校园宣传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那时 还没有电子大屏幕,还没有电视墙,宣传栏也是非常简陋。随着时 代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逐渐广泛应用到文化阵地建设中。比 如,电子大屏幕的应用,电视墙的应用,展板的制作由原来的手抄 改为喷绘和写真,图书馆、博物馆实现数字化等等。可以想象,再 好的宣传内容和主题,如果还是沿用陈旧的宣传方式来做,不会达 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让人们对这所学校的发展水平产生疑虑。因此,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工艺、新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技术,增强文化阵地的技术含量,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接受文化阵地所传递的先进文化信息,增强文化阵地的交互性、导向性和利用率。
从内容上讲,文化阵地建设也要体现先进性。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校园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彰显校园特色、培养和提高学校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的目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定的精神和育人氛围,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政治家的重视,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日渐成熟的品德、才华、体魄,乃至整个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校园文化阵地是体现和传承校园文化的主体,在建设中也要注重内容的先进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都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建设国家的真才实学,而且应当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拼搏创新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
大学文化阵地建设要体现这一要求,真正把握正确的导向,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营造先进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人际和谐原则。人际和谐是指文化阵地建设要以人文本, 要有亲和力,建立人际和谐的文化传播关系,有利于受众与之进行 信息的交流。文化阵地的功能诉求归根到底是教育阵地,建设文化 阵地的目的是要通过它实现传承文化、教育学生的目的。文化阵地建设追求的人际和谐是一种理想的文化传播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和 谐教育状态。
人际和谐是和谐教育的前提。“和谐教育”的思想最早由19世 纪德国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第斯多惠提出的。发展到今 天,“和谐教育”大致被界定为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 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 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 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和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 教育”的核心是“人本教育”。同时,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建构和谐教育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既有宏观层面的,如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传播媒介等;也有微观层面的,如学校的硬件 设施、管理理念、课堂教学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等。
文化阵地建设的人际和谐原则,就是要通过对传播者和受众之 间人际关系的调控,使之产生谐振效应,在温馨融洽协力合作的人 际氛围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 健康发展。这里是把无生命的文化阵地当作有生命的教育者来看 待,它实际上是隐含其后的“把关人”的化身。 文化阵地建设的人际和谐原则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就要有使人能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始终努力实 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心理素质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全面 教育的范畴之中。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德、才、能,还需要有 健康的心理,也就是说要有健全的人格。《辞源》上说:“人格”一词来自于拉丁词“面具”(Persona)。“人格”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生理、心理、宗教、社会、伦理、法律和美学等不同领域赋予它不同的意义。我们所说的人格是相对于认知、情绪、意志等而言的一种心理现象,亦称个性。它反映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认为,人格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内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
人格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因素之一,是社会现代化发展和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法国现代化规划的制订者让·莫尔认为: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一方面,现代化呼唤着现代化的人格,并且塑造着现代化的人格;另一方面,国民的现实人格影响着现代化的模式和进程。两者交互作用,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重塑的背景。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之际,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壮大的发展过程之中,处在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巨大变革之中。一方面,巨大的变革和各种思潮的激荡会使大学生感到迷惘不安,使他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导向产生困难;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富有生命力的天地。大学生可以在比较、选择中广泛吸收中与西、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长处,形成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通过人际和谐原则的建立,实现文化阵地和受众之间尊重、平等、合作、沟通的良好的文化传播关系,形成人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助于高校人格培育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环境和谐原则。大学文化阵地建设还要坚持与环境相和谐 的原则。大学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阵地建设。正所谓 “人创造了环境的同时,环境又塑造了人”,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与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一所大学在文化阵地的规划 建设上,首先要研究这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要充分体现这所 学校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内涵。通过营造富于启发和引导性的景观序 列空间,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完善人的 品格。要充分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的新理念,用新颖的立意来体现大 学文化的内涵,以简约、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将功能性空间精神 化、艺术化,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心灵共有的精神家园。
大学文化阵地建设要坚持人、建筑、环境和谐统一的原则,把 校园建设成为和谐的生态校园,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成才的理想 殿堂。在规划设计上要力求把每一个设施都建设成为生态设施。所 谓生态设施,就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至设施建筑设计中而产生的设 施,这是建筑设计史上的最新理念,达到这一要求的建筑形式,是 21纪最有前途、最有魅力的建筑形式之一,也是建筑技术的发 展方向。具体来讲,生态设施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 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同时又要控制 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 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环境、自然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把大学文化阵地建设成为生态设施,实现大学文化阵地建设的环境和谐原则,从而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生态校园,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科学精神、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大学文化阵地的生态化建设,打造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是人们交往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思想积淀,是人们感性生活与理性精神的双重建构,文化力量中最为续发展。这是因为,人类创立社会道德以及正在建设的新道德都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对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形态的道德判断。因而,文化生态是人们的生存发展方式在理论层面上的表现形态,囊括了人们对自然生态、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价值关系整体的反思与总结。良好的文化生态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合理的生存发展模式,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章版权已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艺馨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网址:http://www.shifanxiao.com.cn/)
公司服务项目有: 文化走廊设计
校史馆设计 文化浮雕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亭廊设计 校园雕塑设计 特色专用教室设计 校园大门设计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