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在班主任教育思想和人格的引领下,以班级精神为核心,构建民主的制度文化,营造特色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过程。
1.制度文化保障班级精神
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的中层文化,它通过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着学生的言行,影响着班级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是班级精神形成的制度保障,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编导者,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倡导民主治班,自我管理。
一是以民主平等的价值取向体现班级制度的人文性。班级制度制定的程序上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要善于吸收和综合班级成员的意愿,要勇于集思广益表达不同的价值取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培养规则意识,在各自兴趣和特长的发挥中,增强执行班级文化制度建设的自觉性。
二是以人文精神的关怀体现班级文化的发展性。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和制度内容要尊重班级成员的成长需求和发展需要,以成员的人本需求为根本,班级制度性的标语口号,不用或尽量少用“不要”、“不准”、 “禁止”等字眼,尽量用一些充满温情、关爱、希望的字眼,使制度更接近人的自然心理状态,让学生置身于制度文化的呵护中。
三是班主任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由以往的行政领导式的自作主张向班级精神领袖转变,在管理中由制度规范向丈化熏染转变,由组织管理向理想信念引领转变,以班级制度文化的建立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
2.物质文化陶冶班级精神
尽管在同一个学校内,各个班级的教室格局和桌椅等学习设施是趋同的,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不同班级的师生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匠心独运,布局出各具特色的班级环境,以特色的布局凸显班级精神。这种布置可以是挂上几幅画,写上几个字,摆上几盆花……还可以是盛夏时的一杯清茶,是图书的有序摆放,是墙壁上的温馨提示。有的班级通过留言板、互助栏、才艺展示区等设计,于物质文化建设之中为学生铺设了互相激励、互相帮助、挥洒才华的平台,展示了班级物质文化的审美气派,这种以文化营造的情境和氛围,能让班级成员走进教室时深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班”,让其他人走进教室时能长久记住这个班。
窗明几净的教室,会说话的墙壁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为学生提供了规范而又温馨的班级氛围,给学生以高尚的人文陶冶,对于培养学生高雅、健康、向上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3.行为文化生成班级精神
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行动载体,班级精神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全面发展成长过程中才能生成。
班级的共性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行为:课内行为和课外行为。课内行为在教育文化研究体系中,人们往往把它归类为课堂文化。应该承认,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深受任课教师的影响,有其特殊性。但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感觉却不会一样,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有此共识。有的班级的学生积极发言、思维活跃,有的班级的学生默默听讲、鸦雀无声,有的班级的学生则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这种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位教师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差异,就是不同的班级课内行为文化的差异。
课外行为主要指课外活动,与课内行为相比,课外活动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更能满是他们的求知、发展和实践的需求,开发出他们创造发展的潜能,更能体现行为文化的特征。课外活动大体分三大类:一是班队活动,这是校内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主题班会、队会、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科技游戏等;二是主题假日活动,利用假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三是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合作竞争中展示自我。课外活动是一种隐性课程,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提高非智力因素;另一方面,课外活动又可以和研究型、拓展型的课程结合起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的生成价值。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