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兴。以和谐来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始终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弘扬,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中,正是凭借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不同脉络理路的学科专业才得以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才能够和谐共处,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和人本关怀。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青年大学生始终为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而增光添彩。大学校园文化则因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的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等文化活动而充满青春活力。大学是知识汇聚、思想交融的殿堂,也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汇聚地。一直将创造知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知识全面、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并最终达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则是大学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大学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在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素
大学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媒介文化等五个方面构成。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是师生在校园内从事各项活动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活动场所、宣传栏、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感染。一个具有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的校园环境,能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个性和精神,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给学生一个崇尚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既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中,也表现在校园的学术气氛和人文精神中。它长期以来凝结了校园内大多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并使之很快融入其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群体习惯。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就能够使师生在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师生明确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师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师生从事的各种群体文化活动及个体文化行为。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学校师生建设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作用,都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实践来实现。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和认同,校园制度文化的制定和实施,校园物质文化的设计和建设等,都是校园行为文化的结果,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都在校园行为文化上。
校园媒介文化。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它包括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一所学校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对师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师生与这些媒体的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还包括师生间通过各种校园媒体相互沟通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校园文化的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个体系。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介文化是载体,它们形成了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每一部分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一所学校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校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到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校园里,最便于学生进行体验的就是学校文化品位,品味越高,就越有可能使得学生感到学校是神圣的殿堂。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内能够加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集体的向心力以及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凝聚力不仅是维持集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集体潜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集体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与情感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形象。学校的形象不仅来源于公众对学校所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事物的观察,而且源于公众对学校内在精神、内在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提升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由内及外,最大地外观学校的形象内涵。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的约束力和竞争力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它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
(四)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基地,理应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理应建设好自身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因各校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同而不同。校园物质环境每一处的设计、构思、建设、管理,都应该与校园的自然风貌有机地结合,并蕴涵自己校园文化特质的追求和内容、营造自己校园文化特质的精神和氛围。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应把精心建设、加强管理、以有形的景观陶冶无形的精神、以高雅的环境营造育人的氛围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灵感、启迪人的智慧,这是学校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质文化的复合。
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大学自身的办学实践为基础,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要提倡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在尊重差异中增强创新性,在多样发展中实现统一性。要提倡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对校内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的利益要做到统筹兼顾、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与诉求,整合和提升个人的发展愿望和要求,凝练出大学发展的共同愿景,使之成为学校各个群体和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与动力,实现和谐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把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赋予人文精神以科学气质,共同丰富和充实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
和谐制度文化的创新。和谐制度文化的创新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需要的制度措施,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要。同时,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通过这些制度措施,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
和谐行为文化的发展。只有发展大学的和谐行为文化,才能使大学的和谐精神文化在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和谐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注重加强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提升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使个人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更加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主要是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团体的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和谐要求。从大学來说,要注重从大学及院系存在与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大学利益共同体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规范大学的办学行为、办学秩序与社会交往,形成大学教育组织之间及与非教育组织之间的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和谐媒介文化的打造。和谐媒介文化的打造就是把握学校的文化特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和育人氛围。和谐媒介文化的营造要求学校加强各类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媒介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师生在媒介文化建设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得到认同。学校要着力营造团结和谐、风正气顺、健康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学校形象,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同时要注意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善于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提炼校园文化,从校际之间的交流中借鉴校园文化,从学校建设的现实中发掘校园文化,从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创新校园文化。
(五)与和谐校园文化精神相悖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的主体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干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于是,校园文化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了很突出的进步。首先,他们注重对于自我需要的尊重,注重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关心和追求以及对于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他们重成就,重实用,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追求社会价值于自我价值的统一,认同个人的发展,幸福与未来。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进取和拼搏的精神呢也进一步得到发扬,成才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各种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正在失去大学之所以作为大学的精神深博大与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第一,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不足。现在,人们只是把高等教育当成了发展技术,培养专业人才的工具。至于观念、方法和心灵习惯等的教育还不被人们所重视,人生、人性、伦理受不到相应的重视,以至于学生们出现信仰危机、情感缺失及人格上培养的不健全。(1)专识教育造成的不仅是学生们眼界范围的狭窄,而且是人格的不完整和精神的偏枯,我们的课程“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不设,就是敷衍塞责…….学生对本门已感到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既谈不到,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的应付复杂的人生”。(2)
第二,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不足。做学问,“不仅求得了一点专业的知识就足够了,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大脑,明辨是非而不循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而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康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3)大学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于对于科学知识的灌输,“一味的灌输死板的材料,把脑筋看成垃圾箱,尽量的装,尽量的挤塞,全不管它能否消化启发”,忽视科学态度的养成和科学方法的引导,忽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忽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以致学生们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同时由于文理工分家的院校设置造成的专业划分过于狭窄的弊端,学生们只知道用专业技能去混口饭吃,从而使得科学人才的培养越发的畸形。
第三,缺乏创新意识,缺少激励创造的机制。“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播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就不可能更好的发展科学文化,也不可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但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得在学术界里的学术自由空气很淡,官本位意识很浓,滥竽充数和造假现象过多,这就很难激励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5)
第四,缺乏理性,功利性太强。我们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拜金主义思想膨胀,一些人向钱看,个人主义严重,不讲全局利益,只重实用;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不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只讲排场,比阔气;不讲实事求是,只讲弄虚作假。学生们为谋求一个好位置和好工作而忙于应付各类等级证的考试。学生便是学生,他的任务就是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做人。“一味社会化的要求,是片面而错误的”。“教育只教人如何群,没有教人如何独,没有教出多少独立自尊的人格来,只是制作了一大堆的团体分子”。(6)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助长了功利主义的市井心态,使得大学生缺乏理想和激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危害极大。
第五,学术自由不够,学术责任不强。大学组织过分衙门化,缺少尊师重教的学术氛围;大学里没有形成宽松浓厚的学术空气;学风不正,弄虚造假过多,学术体制不健全。“现在大学里的教授们当然多数是在那里孜孜不倦,为了学术而治学,但是无可讳言的,也有少数人或不太少数,只是为了生活。这些人对于学术并没有把自己的灵魂与学术打成一片,只是拿来装潢门面,以便在教育界占得一个吃饭的位置。所以每一个大学,从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神圣的机关,而其内幕却是人事问题重重叠叠,闹得人们各自头昏脑涨”。(7)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术责任才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学术自由才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所在。(8)
第六,学生主体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很多学生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在生活上,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超现实消费,贪图享受,没有家庭责任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心;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自己和对他人的道义责任感。这使德育失败的结果。
第七,教育在商业化环境的影响下过早的转型改变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教育的目的应该包含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大都不重视内心与灵魂,不关心想象力与创造力,只灌输大量事实,只关注效益,学生们的责任都成了在一定学习时间内机械的赚取学分和取得学位了。学生们只是盲从和躁动,没有半点谦虚的成分,不懂得“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去努力钻研,学习兴趣面狭窄,只会空谈理想,满腔热血却不愿意负担其社会的责任,自视清高的只会苛责社会和国家,缺乏反省与反思意识。
(六)如何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优质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会使置身于大学中的师生去掉心灵的桎梏,让思想和精神自由生长,同时亦会使得大学具有一种朝向未来的张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关系到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而对于青年的培养又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可以培育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校园文化的责任是创造适应我们民族健康发展和我们成长的新式文化。于是,我们要求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它必须拥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拥有自主权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学习,思维,实践和创造的优良环境。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恰当的干扰,保持学校自身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如果一个大学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它从根本上说只是西方教育模式下拾人牙慧的赝品。大学自治,是要培养出一些充满生气,懂得探索,学会思考,善于创造的思想者,而不是用一些死气沉沉的办学理念教育出来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说自己的话的假天才,真白痴。教育制度的作用是构建一类价值追求,即理想,而不是些只会用文凭混饭吃的机器人。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即校长和广大教职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这些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治校和治学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理论进行总结并且加以完善。要通过文化整合,提出问题,学习研讨,观念创新,实践反思等等活动正确把握住校园发展的大方向,塑造优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
第三,主张学术自由,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学术不应该被僵化的看待,要兼容并包思想者独立探索真理的能力。“现代大学应该是全心全意的,毫无保留的促进学术的发展,研究各种问题,训练继起的人才,所有这些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高限度”。学术自由是为了使人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去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同时,还要在一种精神的自由中开阔视野,探索真理。我们要用科学学会自我反思,为理性的国家公益去服务。
第四,加强学校外在环境建设,为学会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力和社会格调的提升。比如说,对图书馆的建设,学校网络资源建设和管理,自修室,阅览室的建设,学校报刊的发行等等。加大投入,并对文体活动场所所需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相应的完善,从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以文化和智慧的熏陶”。
第五,规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把通才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实行的教育模式,要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才教育它承担着转移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的从崇高使命。
第六,大学是一种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它的职能是教学。要把扩展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励造学生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来抓。大学教育的任务在于“知识和思想的保存,知识和思想的解释,寻求真理,训练青年学者成为将来继起的工作者”。这也是校园文化的重任所在。
第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纠正大学校园里弥漫的功利观念,信仰危机,诚信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良风气。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引导,实践锻炼,个别指导的方法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其健康成长。
第八,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通过有声有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得校园文化氛围变得热闹。通过社团来训练学生们的做事能力,服务精神,团结互助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开展人文学术讲座,弘扬人文精神,活跃校园气氛,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第九,推行学生自治,让学生自发的,自主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立法执法习法”。要发挥学生会作为学生团体组织的协调功能,要使学生会负起提高公共服务的责任,产生文化的责任,改良社会的责任,它是一个协调和团结的组织,以共同维护学校秩序和积极养成公民德性为己任,而不是一个官僚性质的管理系统,它所承担的任务不只是在组织学校各方面活动,它更应该引导学生懂得自觉地尽自己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利导作用。自由、民主、开放、兼容、求索探知、追求真理、禀标理想,这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也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独立特质所在。建设优质和谐的校园文化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乃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肩负着时代赋予青年们的继承、质疑、批判、创造的责任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使得我们的大学校园都具有自己的特质,用以共同期待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硕果。
文章版权已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艺馨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网址:http://www.shifanxiao.com.cn/)
公司服务项目有:
文化走廊设计
校史馆设计 文化浮雕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亭廊设计 校园雕塑设计 特色专用教室设计 校园大门设计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