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教育家曾把人类教育分成三个阶梯,其中第三阶梯是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在审美的情景中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要创造艺术化的氛围和审美的环境就必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本文拟就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校园文化体现审美教育等问题加以探讨阐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社会,是网络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作为教育,如何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值得每个人深思。有教育家曾把人类教育分成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传授知识,第二阶梯是培养创造力,第三阶梯是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在审美的情景中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①在知识经济为时代潮流的信息社会,只有这人类教育的第三阶梯“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在审美的情景中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要创造艺术化的氛围和审美的环境就必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外来词。英文、法文中的“culture”,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它是从拉丁文里的“culture”演化而来的。这个拉丁文单词有几层含义:一是指精神,二是指居住,三是指练习,四是指留心或注意,五是指精神。“文化”一词在古代中国,常常指“人文化成”和“以文教化”,这与今天西语“文化”一词中的培养、教育、改变、发展的意思相吻合。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中国的《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一直沿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文化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及是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A.克罗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化”的定义,他认为现代定义的“文化”概念,应该有以下五种涵义:(1)文化包括行为的模式和指导行为的模式;(2)模式不论外观或内含,皆由后天学习而得之,其学习方式是通过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3)行为模式和指导行为的模式,物化体现于人工制品之中,因而这些制品也属于文化;(4)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同质的文化,可根据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区别和划分;(5)文化系统既是限制人类活动方式的原因,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晶。
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标记,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人类至今还是猿猴的“堂兄弟”。人要适应于社会生活,必须使自己完成社会化的进程,任何人的社会化都依靠于接触文化,经由一定文化认同而实现。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它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存在。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另一方面,文化是超越国界的,各民族的文化在交往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文化具有连续性。它是一个连续体,连绵不断,世代相传,只要有人类的存在,文化是不会天灭绝的,后人在继承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文化加以弘扬和发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变化,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处于不断地变迁,积累和吐故纳新的过程中。
二、校园文化及其建设
1、校园文化的定义
学校是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文化传播中心而出现的。如果学校具有充分独立性,一般来说,它体现着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掌握和积累着历代人们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等方面所获得的知识;同时,学校作为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长期以来形成并发展着一些系统的方法,并借助于这些方法可以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寻找和抽取出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文化的精髓。广义上看,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文化,是文化中的高层次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校园中加以整合与意识化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文化、审美文化、价值文化、艺术文化、语言文化、哲学文化、经济文化、法律文化、科技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现实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文化要素的总和。可以说,校园文化是涵盖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吸收古今中外文化中的精要,代表民族文化的先进成分,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一种文化。狭义上看,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它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的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文化生活、绿化、美化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素质等,其中学校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又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和核心内容。
2、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经过校园人高超的智慧与长期艰辛的努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马到成功的。我国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该校已有365年的历史。英国牌子最响,质量最高的学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创建于十二、十三世纪,距今有八九百年。由此可以看出成熟的校园文化的历史。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基,离开本民族文化的背景,校园文化就成了无源这水。因此,任何校园文化都是某一民族文化的微观形或者亚文化形成。民族性、国民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校园文化虽然要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及校园文化的先进“养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积淀,通常是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根源的。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性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是校园文化发育的营养基。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从本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它脱离不了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校园文化总是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为一定社会服务,反过来,校园文化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最基本特征就是教育性了。它担负着对校园里学生的个性、心理、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发展培养任务。学生在一个有着浓厚的先进文化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他会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内心深处接受民族文化的,感受本民族的先进性。经过校园文化的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习才会有真正的文化气息。一个民族的素质才会行到真正的提高,一个国家才会变得真正的强大与不衰。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可塑性、规范性、非强制性、作用的持久性等特征。
3、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振兴离不开改革,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如下原则:①方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我国宪法关于教育的方针,受我国教育目的统率和支配,并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方向和功能上完全一致。按照宪法我国关于教育方针,校园文化必须体现社会文化方向性和集体主义导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必须以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作为建设的基本核心。②目的性原则:新时期,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面向世界,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需求;必须面向未来,体现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高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③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任何一方面建设的欠缺都会削弱整体的结构功能,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其硬件与软件的齐抓共管,要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关心,还需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建设的内容上,手段上必须体现科学和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④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总是与一定社会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预见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整个世界的前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体现以上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与运用,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人类新世纪的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社会的需求。
4、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大系统:一是硬件系统,二是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是指校园环境、教育教学设施等。软件系统是指校园风尚、教师素养、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等方面。校园环境包含校园建筑、场地布局、橱窗与教室的布置等方面。具体的校园建筑就是指校园雕塑、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艺术楼、综合楼、学生公寓、校门等,场地规划指定的场地,绿化地带、宣传画廊等的设计与规划。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指学校要有丰富的藏书、先进的实验器材、完备的现代化教学媒体、齐全的体育器材等。一所知名的学校,它应该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校园风尚。校园风尚建设包括建设方针、校园面貌、校歌、校风、校纪、校训等。教师素养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它是在一个艺术化,人文化的氛围中,在文化的情境中,利用好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等因素,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感、事业感、奋斗意志、生活热情和仪表,教态、语言、版书等个体美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就是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活动包括演讲、谈话、书法、舞蹈、唱歌、绘画、手工、剪纸、雕塑、体育、文学、集邮、影评、书评、参观、旅游、社会活动等。
三、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美育,作为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的结合,它是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发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适用艺术美和现实美等各种形式来影响与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主要用审美的方式来进行,这就使审美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首先是形象性。美育总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的鲜明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为美本身取于形象之中,各种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表现出来,因而美育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化的。其次是动情性。美育是靠感情来首先打开美育者的心灵大门,在泌人肺腑的美的熏染中,陶情冶性,把美育者融入美的境界,发展审美能力。正如当代美学家朱光潜所说:“美感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③再次是愉悦性。审美活动的美感是一种愉悦性的情感,是对人的本质的全身心享受。在愉悦的享受中,主体也实际上受着对象的陶冶,在改变着自己,在超越自我,而把美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内涵充实和丰富为自身的本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人们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④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反映客观存在的美,产生美感。美是到处都有的,重要的是发现美。培养学生正确地鉴赏美的能力就是培养要求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它不仅仅要识别事物的美丑,而且要能够理解这个事物为什么美,美在哪里,鉴别出美的种类与程度,如区别崇高、优美、滑稽、喜剧、悲剧等,并加以评价。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优美的环境,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都需要人们的创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才能是审美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表达美,然后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艺术创造的才能。
四、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审美教育
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竞争形势的日益迫切,急需校园文化建设观念的更新。校园文化建设观念的更新要以审美教育为依托,让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遵循美的规律,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学习与生活,培养一代新式的文化人,去创造崭新的世纪与未来。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审美教育无论从内涵与特点上看,还是从内容与任务上看,都具有了相似和相通之处。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教育内容都要运用美的事物,教育形式都具有潜在性、非强制性、动情性、愉悦性等特征,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美的人。校园文化建设与审美教育相辅相成,联系紧密。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体现审美教育。
第一、校园环境美化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校园环境的美化。校园环境要优美、宽敞,努力做到绿化、净化、美化,达到整洁、典雅、优美。其中校园建筑就是校园环境建设是重要的一环。黑格尔提出“建筑本质上是象征性艺术,是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⑥有“凝固的音乐奇观”之誉的玛格林塔是牛津大学历史文化的见证;水清木秀的西式建筑象征了清华大学的科学、民主与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未名湖畔则包蕴了北京大学的人文、理想与浪漫的校园文化精神。建筑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文化的构成因素相互融合和平衡的结果。人类创造文化的每一次进步、挫折和反复,都在建筑上留下了最真实的记录。只有让校园建筑成为诠释建校的精神主题,并做到绿化、净化、才能使学校环境达到美化的本质,起到审美教育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二、校风建设精神化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美不应当美在天然上,而应当美在灵魂上。”没有“灵魂”的学校不成其为学校,没有精神的大学不成其为一流大学。校风建设要追求校园精神的实现,校园精神的形成要靠校风建设。
北大与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颗明珠,熠熠生辉,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民主科学的北大文化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建设与改革才形成的。始建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直到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经过他的改革与建设,北大才由原来的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蔡元培提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主张:“兼融并包,思想自由”,延聘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马叙伦、辜鸿名等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导师。并发起很多学会、研究会,使学生的精神爱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上来,彻底地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后来,陈独秀与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继而通过“五四运动”,又创造了北大“直接行动、献身主义”的革命传统,从此形成了“北大精神”。清华大学也是经过了罗宇伦校长“学术化、民主化、革命化、纪律化”的四化改革,实现了蔡培元先生提出的“教授治校”,才使水清木秀的清华大学形成“科学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曾经产生了6位总统,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全美500财团2/3之多的总裁的哈佛大学也是以“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求是崇真”的校园文化精神闻名于世。
席勒指出,一个人如果从自然状态成为理性的人,就应当从某种精神自由,即按美的规律完成它的自然使命。美的本质实质上就是美的规律,就是自由的精神。校风建设“精神化”就是一种美,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审美教育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优化。
第三、活动开展艺术化
当前,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平淡无味,没有持色,其重要原因在于活动单调,覆盖面不广,品位不高,艺术化手段不够,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活动的观念更新,加强研究,形成特色。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校园活动艺术化,。“艺术”在人的世界观和各种观点形成中,在道德信念、精神文明以及对待生活态度的形成中的教育力量是多么巨大,它所留印迹多么深刻,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艺术的影响分解为纯艺术的影响,单独存在的影响。⑨艺术化的活动是以能够达到各种教育教养发展为目的的,它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雕塑学生的心灵,陶冶情趣,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艺术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志趣的新人。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们也就因而美化。” ⑩音乐,作为人类美好情操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美的艺术,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它以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旋律塑造音乐的形象,抒发情感打动人心。它能使人插上想象的翅膀腾空翱翔,飞升到一个美好、纯洁、幸福的境界中去。音乐会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没有音乐,正如大音乐家贝多芬说的那样:“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
利用文学开展活动又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又一重要形式。小说、诗歌、散文、寓言、戏剧等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以其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远、情节的曲折、内容的丰富打开读者心灵的窗户、陶冶性情、滋润心田、开拓视野、增长智慧。正像莎士比亚说的:“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以诗歌来说,在对社会或自然的描绘中,或是宏伟壮观,或是意境清新,能给人们一种特有的美感,特别是我国的古诗,讲究语言精烁,节奏整齐,定调和谐,对仗工整,句尾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容易吟诵,而且在语言、意境、定韵、精神上都能获得一种美的满足。
绘画、舞蹈、戏剧作为视听艺术,则以鲜明的色彩、变化的线条,多姿的形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感染,也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上的发展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教育影响,对于教师的影响来说,是很难和它竞争的。”一个人的健全发展总是和大自然的熏陶联系在一起的。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高尚的情趣、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道德的好课堂。在大自然中参观浏览应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确是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生机盎然,变化多端。春天万物萌生,夏日荷花盛开,秋季果实累累,冬日大雪纷飞。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晨之美;皓月当空,星光灿烂的夜之美;泉水叮咚,秀木葱茏的山林之美;波光粼粼,惊涛骇浪的潮海之美。这一切都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气质,唤起学生的生活热情,增长学生的知识才干。
第四、学生培养人文化
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人文性。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坚定不移地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创造培养美的人。
审美教育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从学校教育层面上看,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搞好了学校的审美教育,就能使学校教育情感化、艺术化、人文化、审美化,达到教育的高境界,使学校教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生机蓬勃的新文化,以此来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文章版权已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艺馨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网址:http://www.shifanxiao.com.cn/)
公司服务项目有:
文化走廊设计
校史馆设计 文化浮雕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亭廊设计 校园雕塑设计 特色专用教室设计 校园大门设计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