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校园是怎样的呢?教育史上说“夏道遵命”、“为政尚武”一这就是说夏朝是武人专政的时代,奴隶主们要靠战争掠夺战俘充当奴隶,还得靠战争镇压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们要培养勇敢拼杀的武士正是统治的需要,这样“重戎”、“尚武”就成了教育的科目。夏代的校园在哪里?有时就在旷野,在练武场。《山海经-海外西经》日:“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舞,即武;伐,即击与刺。“舞九伐”就是操练击与刺共九个回合。在哪里进行?在大乐之野。夏朝如此,商朝如何?教育史上说:“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殷人信奉鬼神到了无事不占、无事不卜的程度。这影响到教育,教贵族子弟此敬神祈福的卜筮之术是教育的重要科目。神坛、宗庙是教育的一个场所,是校园的一种。巫神也可以充当教师。看来那时的庙堂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时竟是合二为一的。
夏商两朝并非没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但真正的“六艺”教育到了西周才臻于完善。随着六艺教育的完备,可以想见那时的学习场所也不只一处。因为礼、乐、书、数为文,而射、御为武。读书算术一般在室内进行;而驾车射箭、操练比武是要有习武场的。西周已有了大学,学宫、明堂、辟雍,都是大学的同义语。古书上描写辟雍之所四周环水,环境优美,鸟儿游戏其间,还有轻舟泛于水上。辟雍不仅是教育贵族子弟的校园,还是宴饮射猎的好去处。
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而立”之年创办私学一生中任教 40余年’弟子三干.贤人七十二'成绩可谓大矣。有段时间他周游列国,但办学并未间断,走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随同他周游列国的弟子差不多都是孔门中坚。教师边走边教,师生同吃同住,风餐露宿,同甘共苦,这正是孔夫子的独创。战国时代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的西门外还有一所官办大学,叫稷下学宫。那里学者云集,待遇优厚,设坛论辩,办学“民主”,其规模之大,人才之众,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这又是一番校园景观。此外,还有东汉的太学,唐代的国子学,以及唐代专门收藏、校订经典书籍又兼收生徒的弘文馆等。
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大学校园。从唐五代到清朝末年延续了千年之久,所以书院文化是很值得研究的。有人认为唐代已有官办的书院,如丽正书院、集贤书院。其实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其职能主要是校刊古籍和举荐贤才,对当权者起些建议或咨询的作用。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书院是创建于唐五代的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库,即后来的白鹿洞书院,它设址于庐山五老峰下,由私人读书之所发展而来。到了北宋,除了盛名的白鹿洞书院以外,还有设址于湖南岳麓山下抱黄洞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县城西北隅的应天府书院和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的嵩阳书院。人称“宋初四大书院”。书院这种大学校园的极盛期是在南宋,到明代又一度由衰丽盛。这与宋明理学的发展很有关系。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不仅重修白鹿洞书院,为之置田建屋,而且还亲自拟定办学方针,建立办学制度,拟《白鹿洞书院条规);更为之充实用书,延请名师等。朱熹在湖南作安抚史时,又重修和扩建岳麓书院。朱熹对封建时代大学校院文化建设设的贡献是不应抹杀的。明代理学家王守仁、湛若水对书院的建设也十分热心。因为王守仁既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又是有名的学者,他的热心于书院建设之举一时带动起官员办学之风。明史:“正嘉之际,王守仁聚徒于军旅之中,徐阶讲学于端揆之日,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缙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湛若水(甘泉)从40岁到逝世前,几十年间无日不授徒,无日不讲学,所到之处,必建书院。东林书院是明代末年影响最大的书院。
东林书院的生徒不仅读书致学,而且积极参与政治,议论朝政,褒贬人物,于是遭太监魏忠贤嫉恨。1625年(天启五年),魏忠贤为剪除异己,竟罗织罪名,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首及东林。
书院从唐五代起到清朝末年由少到多,不断发展。据统计,宋朝的书院共有173所,其中北宋建37所,南宋建136所。到『明代发展到1000多所。再到了清代更达到2000多所。但到清代,书院已逐渐失去其独立性与自主权,带有官办性质。书院呈现出我国历史上大学校园所特有的,民族的,时代的特色及其文化景观。它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是很值得认真研究总结的。文章版权已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艺馨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网址:http://www.shifanxiao.com.cn/)
公司服务项目有: 文化走廊设计
校史馆设计 文化浮雕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亭廊设计 校园雕塑设计 特色专用教室设计 校园大门设计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