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筷子中探究中国设计的文化内涵,重要的是将产品置于以人为中心的空间中加以分析研究,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其人文环境、社会秩序、资源状况都可能影响设计的思想根源。
一、形式与功能和谐统一
中国的食物不似西方食品那样常常堆得高高的,极力夸张声势,摆弄得很气派,沉甸甸、气昂昂,不仅数量多,而且丰饶;恰恰相反,往往趋向于细小琐屑的物品:黄瓜作为食材不在于它的体积的增大或长得厚墩墩。而是在于它的分割,在于切成精细的小块。
小的东西和能吃的东西有一种趋同性:东西小巧是为了能够吃,而东西的能吃是为了实现它们小巧的本质。东方人的食物与筷子之间的那种和谐性不仅仅具有功能性、工具性;食物被切碎,是为了能够被两根木棍夹住,而筷子的出现则是因为被切成细小的碎块;这同一种活动。同一种形式,超越于这种质料及其用具之上,那就是分割。
筷子除了把食物从盘子中进到嘴里,还有另外一些功能,这些功用是它们自身所独具的。首先,一只筷子——正如它的形状所足以说明的那样——有着一种指示功能:它指向食物,指明要吃的那小块东西,通过这种选择的动作使它获得存在,这种选择的动作具有一种引导作用。因此,筷子不是按照一种机械性程序——这种程序中,人们只能受着限制去一点一点地吃着那盘菜——去夹取,而是指明它所选中的东西(因此是此时此地选中的这个而不是那个),把一种随意性,把某种和谐的散漫而不是一种秩序引入食物的摄取过程中来:不管怎么说吧,总之这是一种具有智慧的活动,而不再是机械性的操作。两根筷子结合起来的另外一种功用,就是采取菜肴的碎块:夹取,因为食物从未受到过任何一点比把它夹起来移动时用的力更大的压力;筷子的姿势由于它自身的质料——木头或漆——而变得更为轻柔,这里面有着一种母性的气质,这种准确、细致、十分小心的动作正是用来抱孩子的那种细心劲儿。这种力量不再是一种推动力,从这里,我们看到用餐方面的一整套动作,这从厨师所用的长筷子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长筷子的用处不是用餐,而是摧备食物,这种用具不用于扎、切或是割,从不去伤害什么,只是去选取、翻动、移动。为了把食物分开,两只筷子(第三种功用)必须分离、叉开、合拢,而不是像我们的餐具那用切割和刺扎,它们从不蹂躏食物,要么把食物慢慢地挑开(例如对待青菜),要么把食物分离开(例如对待鱼、大块的肉等)。因此重新发现质料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缝隙(这样,筷子就比刀子更接近于手指的作用)。最后一项也许是筷子的最可爱的一种功能,它像两只手那样交叉在一起运送食物,但与钳子却又不同,它们在米饭里轻轻移动,然后把米饭送到嘴里,这种摄食方式与西方的刀叉是截然不同的。
二、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始终是建设现代设计的基础,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著名论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质、内涵与精神,是中国人民情与理、仁与智、道与法相互冲击的产物,包括基本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的物质形象,并非是以一种硬性的民族符号强加于各类设计中的,而是因本土民族的生活环境、习性、信仰、精神状态等等而形成的格调与风格,自然而然地流露于所设计物品的造型之中。
至圣先师孔子早就说过:“君子远庖厨”。这是中国人独具的一种智慧方式,一种狡黠的聪明和才智。西方人用刀叉在宴席上又切又割,确实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明明白白、毫不掩饰地蹂躏肉食。在这方面,我们东方人的筷子的确要温文尔雅多了,几乎毫不加害食物,非常君子气。
但东方人自古以来一直是性喜吃肉的民族,与西方人毫无二致,也就是说,无辜的动物总是要被宰杀的。因而,要说残酷和暴虐,谁也跑不了。不同的是,东方人把屠戮生灵的事放在君子所远避的后院厨房深处去干,不像西方人在餐桌上还舞刀弄叉地张狂。东方人更懂掩饰,更懂里外,因而在这方面,要比西方人更多一层智慧。正如象棋、围棋一样,中国传统设计者有着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那么设计出来的东西究其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有其一致性。
三、地域性的朴素设计观
正所谓“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既然整个传统文化早已构成互相渗透性的统一,时间并不能把中国文化推上逐级进化的台阶。
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同时又要切合实际。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轮廓,已经清晰地反映出了人类生产文明的进程,人类从以渔猎为生过渡到靠农业生产过活是一种必然,人们从最开始的茹毛饮血过渡到用树枝穿连食物放到火上烤食,最后发展到用筷子在罐、碗、钵等器物里面去摄取食物食用,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都是以生活为基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这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用品种类之一,我们看到了古人在这朴素的器物中贯注了精神的、创造性的才能。在生产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已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塑造器物的形体。它饱含着一个历史时期的脉搏跳动,同时也是时代精神凝聚的高度反映,它影响着当时和以后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延续。
结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中国传统的设计精髓已慢慢的淡隐了。我希望,中国这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自身艰苦的努力,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时代。
文章版权已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艺馨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网址:http://www.shifanxiao.com.cn/)
公司服务项目有: 文化走廊设计
校史馆设计 文化浮雕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亭廊设计 校园雕塑设计 特色专用教室设计 校园大门设计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