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华大学校史馆中的主体部分,由一二两层共同组成的“百年清华”展览大厅,则以图文、影像、实物展陈相结合的方式,更为详尽地还原了清华大学的百年历史,也让访客近距离地感受着这座著名学府的过往与现在。
就历史沿革而言,清华始建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方面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自2005年开始,为开展迎接清华百年并新建校史馆的工作,清华大学校史馆的工作人员各处查阅档案、史料,收集实物、照片,历时五年时间,终于汇成这部“百年清华”展览。本展览以清华校史为根基,并对其各个发展时代进行了清晰、准确的划分,总体展陈内容呈“编年体”格局,即以时间为中心,按时代发展的主要顺序来设置校史资料,这一形式也是当前高校校史馆中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之一。全厅分为八个篇章展开,依次为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1911—1928)、国立清华大学(1928—1937)、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复员后的国立清华大学和清华园解放(1946—1948)、建国初期的清华大学(1949—-1952)、多科性工业大学(1952—1976)、在提高中发展,提出创建一流目标(1977—1993)、科学发展,跻身一流(1994—2011)时期。其中,一层展区主要包括1911年至1952年的历史阶段,二层展区主要包括1952年至2011年的历史阶段。展区之间又通过主展区与副展区结合的方式进行,一侧的主展区采取史实演绎的方式,一侧的副展区则通过实物、档案等资料进行佐证,全厅展出资料不仅包括近千幅图片,近两百件实物展品也均属之前未曾展出的藏品。
如“国立清华大学”展区,展出了1936年清华物理系师生在科技馆前的一张合影。在这张包括钱三强、钱伟长等人的照片中,共有四人成为“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还陆续走出了13位院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展区,展出了1944年10月5日赵忠尧教授和王竹溪教授致信梅贻琦校长的一封信,信件建议杨振宁赴美入读普林斯顿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同时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入读西南联大的学生履历片和学生注册片,杨振宁的学号是“联580”,李政道的学籍号是“342011”。“多科性工业大学”展区,展出了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向校史馆捐赠的《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等梁思成手稿,还有其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章;同时,收集了一份清华大学于1965年写给北京市委、教育部有关政治辅导员的报告,其中提及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校期间学习工作表现优异。“科学发展,跻身一流”展区,展出了画家毕建勋以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为创作对象,于2001岁末创作完成的巨幅国画人物长卷《以身许国图》(壁画仿制)。
此外,清政府外务部朱批赏拨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的劄文;国立清华大学第一次教授会记录;华罗庚、徐贤修在美国著名数学家、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导下完成的发表在MIT的《数学和物理》杂志上的论文;钱学森、赵九章、张光斗等留美公费生的志愿书等诸多珍贵档案资料也在校史馆中面向公众展览。
除了文字、图片等展览,“百年清华”展区还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多媒体手段,多点触摸屏、展现“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数字光影沙盘在校史馆中得以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展馆的观赏效果。尤其是以“荷塘月色”、“密云水库”为主题的环幕投影,集屏幕投影、播放设备、立体音响、声音解说为一体,不仅生动还原了当时的文学画面与历史风貌,也给访客带来了一种非凡的视觉体验。如“荷塘月色”投影,现代科技在数字屏幕中将荷塘月色原景复原,人们仿佛也重新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共同领略到那抹迷人的月色。
由八个篇章共同组成的“百年清华”展览为清华大学校史馆中最为核心的展览之一,其总体展陈以时代发展顺序为依据,在参观组织流线上采取了一种单线式结构。单线式即参观流线设计为一个单线式的流程,确保访客在参观过程中避免重复浏览,也有利于集体参观的人群便捷的完成参观过程及合理疏散,同时这种流线与校史馆按时间顺序组织展示的方式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这是校史馆设计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也为清华大学校史馆沿用,如“百年清华”展览总体呈现出一种U字型结构,访客可以沿着这一U字型结构顺序进行参观,并可在一层结束时,沿着通往二层的入口以同样的方式完成整体浏览,避免流线发生交错,整体组织设计可谓简洁清晰。
与“百年清华”主题展览相辅相成的,为二层专题展览大厅。作为主题展览之外的重要展陈部分,专题展览以其专业性、灵活性弥补了“百年清华”主题展览的部分空缺,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清华校史的内容空间。如2014年4月,清华大学103周年之际,校史馆便相继组织了三场专题展览。其中,由清华大学校史馆制作的“学贯中西人文楷模——纪念吴宓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专题展览”,分吴宓先生生平、会通中西文明 造就博雅之士、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君子之风千古颂四个部分,完整展现了现代著名学者吴宓的学术人生。由清华大学档案馆制作的“名师墨痕——清华大学人物档案专题展”,精选了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人物档案中37位名师的笔记、讲稿、书信等,展示了清华百年历程中一代代清华名师优秀的教育理念和突出的治学特色,以及对清华大学和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由清华大学工会主办、清华大学工会插花协会承办的“四月芬芳——2014年清华大学校庆插花艺术展”,更是吸引广大校友和各界人士驻足欣赏。仅4月26日—27日两天时间,三场专题展览便接待访客1800余人。而综合校史馆各个展区,年接待量均达两至三万人次,2011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年,年接待量更是高达四至五万人次,可见其巨大影响力。
在专题展览之外,清华大学校史馆还同步开通了“走进清华——清华大学数字博物馆”作为网络校史馆。“数字博物馆”于清华百年校庆时期推出,分为“清华足迹”、“清华人物”、“校园风貌”、“学在清华”、“成果展示”、“清华轶事”六个栏目,以文字、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展现清华历史、展示清华成果、彰显清华风貌、弘扬清华精神。区别于传统的展厅式展览,“清华大学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化形式打造的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其强调艺术、科技和人文的融合,通过分步实施,最终将实现“现有实体博物馆”、“基于互联网络的博物馆”、“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平台博物馆”的“三馆融合”,使清华数字博物馆成为智能化、跨平台与具有良好体验的信息展示的媒体互动平台。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将对人才成长和学校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注意研究和总结办学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探索和发现办学的基本规律,并在以后的办学实践中加以遵循和创新,是世界上众多历史悠久的一流大学的共性特点,而这正是大学校史馆的事业方向与重要使命之一。透过清华大学校史馆历史档案资料与声、光、电的现代化综合演示,随处可见清华大学“勇任中国高校之先导,争为世界学府之前驱”的胆识与器宇,及在现代中国百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光辉足迹与卓越功勋。而这一重要展馆,也正是清华大学加强百年历史研究,不断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清华大学校史馆也不仅在于它是一座新世纪的新建筑,更标志着清华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仍将勇于创新、善于求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责任,明确新的百年发展的新战略、新思路,进而不断迈上新的辉煌征程!
文章版权已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艺馨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网址:http://www.shifanxiao.com.cn/)
公司服务项目有: 文化走廊设计
校史馆设计 文化浮雕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亭廊设计 校园雕塑设计 特色专用教室设计 校园大门设计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