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反文化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英国学者戴维’哈里夫斯(David Hargeraves)把校园文化分为两大文化亚群:捣乱型和学习型。学习型文化群学习目的明确,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师生关系和谐,构成学校文化的主体。捣乱型文化群学习目的则具有明显的短期功利性,学习只不过是他们达到某种短期目的的手段,他们逃避艰苦的学习,不愿为学习付出努力,他们浑浑噩噩,借懵懂懂,以“混日子”的态度消磨时光。他们的行为与学校的劝学、求学主流背道而驰,其结果往往演化成校园反文化。保罗‘威利斯( Pawl willis)也有大体相同的划分。他把学生分为两类:一类适应适应学校要求,求知、求真、求实欲较强,对知识与思想世界感兴趣,愿意接受教育,是教师眼中的 “乖孩子”、“好学生”。另一类则不适应学校的要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对和抵制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安排,他们贪图享乐,破坏公物,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形成一个个“小团伙”,最终发展成为反校园文化成员。彼得·伍茨(Peter Woods)也证明学校里存在着“亲学校文化”与“反学校文化”,并指出亲学校文化与学业成绩相关,高智力、高能力学生都表现出亲学校文化的倾向。
在国内学者中,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普遍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并努力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也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存在着负面功能,并且认为,如果其负面功能过大,还会导致校园文化的夭折,甚至“产生非驴非马的文化”。一些论者把这种反文化现象归咎于学生“脆弱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价值系统的失调”,归咎于“教育体制改革未跟上社会变革步伐,导致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在这里,国内外论者把反校园文化现象归于校园文化的负面功能,归困于学生,显然是不科学、不恰当的。首先,校园里的反文化现象往往表现在学生身上,但青年学生是生活在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之中的,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反文化现象是周围社会大环境影响的结果,极少是他们自己发明、创造、生产出来的,几乎每一种表现都有社会背景的原因。其次,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有良好的作用与不良作用之分,而非正、负之别。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客观地称之为校园中的反文化现象更为恰当一些。
纵观近年来校园反文化现象,大致有以下20种表现:迟到、旷课、***,起床不叠被、买饭不排队、如厕不冲水,酗酒、打架、骂人、恶作剧,赌博、偷窃、卖淫,课桌文化、厕所文化,恋爱行为失检、性心理扭曲,自杀、凶杀,追求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等。这些反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都不难寻到痕迹。 它是当今社会不健康现象和丑恶现象在大学校园里的反映,是和 社会主义文化相抵触的,和我们所倡导的校园文化主流完全相 。障,也是极不利于教育人、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完成的。文章版权已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艺馨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网址:http://www.shifanxiao.com.cn/)
公司服务项目有: 文化走廊设计
校史馆设计 文化浮雕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亭廊设计 校园雕塑设计 特色专用教室设计 校园大门设计 等.转载请务必保留链接并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